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多米尼加-中美洲-美国自由贸易协议(CAFTA-DR)设立的仲裁小组上周发布裁决报告。报告认为,危地马拉的被指控的未执行国内劳动法的做法没有“对贸易产生影响”。

该案是自贸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中第一次关于劳工权利的争端,因此在过去数年受到工会和贸易分析人士的密切关注。

美国在2010年正式启动这个起诉。起诉之前两年里,美国国内和危地马拉工会组织提出投诉。美国官员认为,危地马拉工人的待遇问题违反了他们的劳工权利,同时也是的美国工人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桥周报》西班牙语, 200856)

提出的众多质疑包括:在危地马拉工厂的工人是否有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否能够组建工会并进行集体谈判。  (《桥周报》,  201084)

根据美国的说法,未能保障这些权利构成了危地马拉“持续或经常性的行为或不作为,并且影响到贸易”,因而违反了该协定的劳工条款。这个贸易协定包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美国。

2012年晚些时候组成了一个仲裁专家组,但是双方同意在2013年搁置这个争端,给危地马拉一些时间来改善劳动法的执行。后来,美国要求该专家组继续审理,表示危地马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也指出危地马拉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雇佣了更多的劳动事务监督员。(《桥周报》, 2014925 和《桥周报》  2015212)

上周发布的裁决报告是最终裁决,因为这个贸易协定没有规定上诉机制。

劳工权利的执行和竞争优势

根据这个贸易协定的 劳工条款, 参加的所有各方都作出一系列的承诺,比如:重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现有的承诺,解决劳动法执行和贸易的关系,设立自贸协定的“劳工事务理事会”,以及采取一系列其他措施改进劳工及相关议题的合作。

特别是,这一章包括了一个条款,禁止协定的成员“通过持续或经常性的行为或不作为造成劳动法执法失败,并且影响到成员之间的贸易。”

仲裁小组解读这个条款是要求成员方确保他们的国内劳动法根据各自法律制度、并由他们的雇主来执行。违反这些规则需要证明有一个糟糕的或者失败的执法努力的趋势,并且给予了国内雇主相对于外国雇主而具有“某些竞争力优势”,比如在实践中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

仲裁小组发现,危地马拉在法庭执法和罚款方面比较失败,关涉到8个企业,这些企业据说解雇了一些试图参加工会活动的若干工人。这些案例横贯多年,涉及到大约80位工人。因此,这些裁决也提出了问题,就是这些雇主认为他们是否会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负责。

该仲裁小组也强调,劳动法庭在他们的工作授权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并没有称之为“持续或经常性的行为或不作为。”

美国也质疑危地马拉政府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劳动监察,仲裁组最终否决了这个指控,因为似乎只有一个“微妙的”案例中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而不是“持续或经常性的行为或不作为。”

仲裁小组也分析了一些特定的例子来审查劳工权利执法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比如,仲裁组审查了一个雇主违反工人结社自由的权利,以及国内法庭如何处理此事,发现执法不力确实给合格雇主竞争力的优势。

但是,如果审查其他劳工法执法不利的案例,这个优势和全局的情形不一致。因此,不能证明这构成“影响贸易的”“持续或经常性的行为或不作为”。

立法议员们的回应及前瞻

自从该贸易协定签署以来,在贸易协定中包括劳工条款越来越普遍了。但是,谈判人员和分析人士在继续辩论如何最好的设计这些条款,以及如何 确保这些条款的执行。

比如,一些美国民主党议员提出了一些特定的问题,比如这个仲裁小组的裁定对于如何执行贸易协定中劳工条款的执行和理解到底意味着什么。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民主党领袖理查德·尼尔和贸易分委员会民主党领袖比尔·帕斯科利尔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

尼尔和帕斯科利尔分别代表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

帕斯科利尔说,“这个争端花了九年多的时间才有了结果,但是这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我们贸易协定中劳工条例和其他条款的基本意义。我们不能允许贸易协定在劳工标准方面竞相降低门槛。”

在最近关于白宫贸易政策和重新谈判北美自贸协定的多个听证会上,诸多美国立法议员也呼吁未来贸易协定应当包含有强有力的、可执行的劳工条款。 (《桥周报》, 2017629)

ICTSD 报道。文章来自作者所在机构官方微信平台ICTSD-China,该平台发布最前沿和全面的全球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资讯,下方附有ICTSD-China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欢迎免费订阅。

 

 

 

话题:



0

推荐

成帅华

成帅华

22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执行董事、2015耶鲁世界学者、2007亚洲青年领袖,2005英国志奋领学者。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亚洲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研究前沿杂志客座编辑。曾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职,先后在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就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