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师琰 伦敦报道
作为长期关注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位于日内瓦的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执行董事、中国及亚洲事务董事总经理成帅华博士对于欧委会修订贸易救济立法的提案看法较为乐观。
他在11月17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法理角度而言,“市场扭曲”的标准并非针对中国制定,中国未来在跟欧盟面临贸易纠纷时,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了更多可以平起平坐、一起去WTO抗辩的出口国小伙伴和同盟军。
但成帅华也提醒说,该提案目前并非板上钉钉,尽管欧委会倾向于履行WTO义务,但欧盟议会有时还是相当强硬,也存在不批准的可能性,即后者认为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力度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大。
成帅华同时负责ICTSD的WTO 后巴厘工作计划项目、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经济治理项目,以及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的E15 倡议中的新产业政策专家组,并兼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21世纪》:从中国的角度而言,欧盟试图从名义上履行第15条义务,同时保持和加强现有贸易救济力度的做法似乎有待商榷?
成帅华:这也是个办法,我的理解是,欧盟还是履行对WTO的承诺了,而且给自己保留了一些贸易救济的“武器”。
从名义上履行义务——这是针对中国的,同时保持和加强贸易救济力度——这是针对所有国家的。试想一下,如果欧委会修订的新法案不“保持和加强”贸易救济力度,到欧洲议会那里能通过吗?
所以,欧委会虽然玩了些文字游戏,也算是聪明的做法。必须承认欧委会还是做出了努力的。
如果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在内部很难交代,所以干脆取消这一衡量标准,在我看来,现在的做法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在贸易待遇上可以跟其他国家平起平坐。
当然欧盟也不愿完全放弃贸易救济的手段,提出根据出口国市场条件,确定是否存在市场扭曲来进行个案处理,但这不再是针对中国的。
《21世纪》:事实上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所谓“市场扭曲”的标准其实就是针对中国制定的?
成帅华:欧盟在过去对阿根廷、俄罗斯这些“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中都采取过这样的做法,虽然也受到来自WTO的挑战,比如说最近跟阿根廷贸易纠纷就在WTO败诉。但有一点,在处理跟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纠纷时,欧盟已经在采用这一标准。
以阿根廷的案例分析,欧盟认为阿根廷产品的国际价格比国内市场低,是因为成本扭曲了,因此硬性用国际市场价格替代,被WTO认为违规。
从这点来讲,市场扭曲的标准并非针对中国制定,只要你认为有道理,就可以去WTO抗辩。
欧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后者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仍使用替代国的做法。
《21世纪》:如果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个提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成帅华:对中国来说,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符合市场经济的待遇。从反倾销角度讲,不再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被单列对待。如果欧盟的反倾销措施有问题,那就按照WTO规则去抗辩,像阿根廷一样。
虽然法案不是针对中国的,但如果有企业自己撞到枪口上,被人家抓住“市场扭曲”的把柄,也没办法。从公平的角度讲,我认为现在更加公平一些,不像过去假定你是非市场经济待遇,现在的前提是假定都可以享受市场经济待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扭曲。
比如过去100个产品出口,100个都被认为是“市场扭曲”的,除非你自己拼命去证明没有扭曲;现在形势是,100个进口产品都假定是“非市场扭曲”的,可能会从中间挑出10个,认为存在“市场扭曲”,你再来自证清白。
《21世纪》:“市场扭曲”规则实施后,哪些出口产业会面临更大压力?
成帅华:对于贸易救济案的判断,一是存在倾销,二是对国内市场造成损害,三是这个倾销和损害之间是因果关系。总的而言,钢铁,光伏、传统制造等会面临挑战,这也取决于欧盟内部的哪些行业会出头抱怨。
跟阿根廷的贸易纠纷,欧盟被判违规之后会对欧盟的救济措施系统的公平性有影响。
可以认为,该政策对别的国家也有同样影响,中国有更多同盟军了。WTO里很重要的一条准则,就是不能歧视特定国家,制定不同标准,如果对所有国家都执行同样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WTO层面未受到挑战,那就是合法的。
《21世纪》:你对欧盟新贸易救济法案实施后的中欧贸易前景如何预期?
成帅华:中欧贸易摩擦总量会减少,而且从法理上中国会有更多优势。问题的核心是基本面变化了。
当然也有可能欧盟会增加很多反补贴的调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倾向于履行义务,但欧盟议会有时还是很强硬的,也存在不批准的可能性,就是认为贸易救济措施的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大。
不可否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有顾虑,也确实存在一些政府补贴,以及市场不规范和恶性竞争,一些企业的盈利的期望值低,出口不赚钱,靠出口退税来支撑。
当然出口退税很多国家都在做,只是退税税率不同。
希望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对国内市场改革有所启发,就是尽量减少市场扭曲,推进市场多元化,开发新市场,提高附加值。
《21世纪》:你怎么看当前的“反全球化”潮流?
成帅华: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全球化过头了,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内部,民众这种倾向性观点比较严重。
第二个观点是过去太关注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好处,忽略了对未受益人群的关注,对贸易自由化的好处鼓吹过头,对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没有足够的关切和政策应对。
第三,贸易自由化本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被夸大了,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政策系统,包括贸易、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关怀等等。现在是贸易成了替罪羊,实际上其他方面的工作没做好,但政客们很容易就将本国所有问题都怪罪到别的国家头上,比如指责工作被别的国家抢走了,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国内政策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全球化中的失利阶层,要有更好的系统性政策。
《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是否就此停滞不前或者说只能倒退了?
成帅华: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世界各国是以很多不同的速度在发展,对全球化的态度也不一样,关键就是要有很好的政策体系,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关切。
要认识到不是贸易自由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现在也不存在进一步加大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甚至会有一些回撤,从长期来看,如果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做出更好的安排, 我们还可以看到下一轮全球化。会有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在规则、标准的执行上,技术和市场推动的全球一体化还是会继续推进。
原文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9日),特派记者师琰伦敦报道。
文章来自作者所在机构官方微信平台ICTSD-China,该平台发布最前沿和全面的全球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资讯,下方附有ICTSD-China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欢迎免费订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