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联合国关于制定“安全、有序和经常移民的全球契约”的努力进入谈判阶段,并在上周发布了“零草案”,第一轮谈判预计在2月20-23日在纽约召开。计划共有六轮谈判,并在2018年12月达成最终文本。

这份零草案旨在作为正式谈判的起点。这个谈判进程的两个协调员是Juan José Gómez Camacho 和 Jürg Lauber,他们分别是墨西哥和瑞士驻联合国大使。

推动这个全球契约的努力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各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难民和移民的纽约宣言》。目前,同时在起草另一份关于难民的全球契约。

这份零草案共有25页,分成前言、愿景和指导原则、合作框架和目标、可行动的承诺。这些承诺包括实现22个目标。

在此背景下,这些承诺包括了优惠贸易待遇和贸易协定的作用。在承诺部分,文件也包括了一系列其他议题,比如金融和社会包容性,在移民的母国(来源国)创造更多的激励。保护移民工人和提供体面的工作条件,支持技能发展的重要性等等。

这个文本也列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包括各国政府在2015年达成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此外,包括国际合作、性别敏感、儿童敏感的方法,并尊重法治、适当的程序和国家主权。

这份文件说,“该全球契约为国际移民提供了360度愿景,并承认需要一个全面的方法来优化移民的总体收益,并解决有关的个人和社区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文件多次提到可持续发展是该契约的一个驱动力,包括“为移民和海外人士创造条件,从而为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充分的贡献。”

贸易和金融包容性

这份文件包括贸易协定和贸易优惠待遇的作用,比如促进移民参与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并确保他们可以获得保险或养老金等待遇。

比如,第22个目标是确保社会保险权利和获得的待遇可以随移民移动而迁移,这个目标建议贸易协定可以包括这个条款。同一章节也建议国家之间社会保障协定,或者有关临时的和更加长期移民的协定包括这些条款。

第18条目标集中在技能发展,呼吁各国在双边或多边层面签订“互认协定”,“或者包括有关更广泛的劳动力移动的条款或者贸易协定,从而在国家体系内建立相关性,比如自动或有管理的相互承认机制。”这是指互认相关的职业资质。

这个零草案早先的版本也提到贸易优惠待遇和私人及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移民的母国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民众不到国外寻找其他机会。这一点体现在第二个目标项下。

最近几年,关于如何解决移民特定境况的辩论日益激烈,特别是进入欧洲的移民数量激增,以及关于全球化、劳动力移动、贸易和投资的更广泛的辩论在很多场合开展。

虽然在这个版本的草案中有关贸易的内容有限,但是也提到有关移民的其他金融视角,包括确保“更快捷、更安全和更便宜的汇款”,以及一系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承诺。这些汇款是在海外工作的人汇款给他们的母国,比如用来帮助他们的家庭成员。

2017年的一份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16年海外移民向母国的汇款金额达到4290亿美元。来自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 这些汇款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首要的外部资金来源,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或者传统的外国发展援助。

前瞻

根据联合国联大2017年4月的会议决议,本周的会议之后,将在三、四、五、六、七月继续进行谈判。这个全球契约将是非约束性的,美国没有参与其中。几个月前,美国确认不参加这个谈判,认为这个契约的政策目标与美国的国家优先事项相冲突。

考虑到该协定是非约束性的,且各国国情不同,如何确保一个有效的跟进和评估机制,如何把这个国际努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还是一个问题。未来谈判进程将如何修改该草案的相关条款也是一个未知数。

零草案包括了执行、跟进和评估的条款。执行方面,该草案呼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层面形成协调一致的努力,包括一个连贯的联合国系统”,并设立一个由政府、国际组织、私人部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能力建设机制”。草案也强调联合国秘书长的作用,确保联合国系统可以促进契约的正当执行,并建议需要城市、社区和其他机构参与到契约的执行中来。

关于跟进和评估,该草案为联合国大会支持下的现有的高级别对话重新界定了目标。这个对话拟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名为“国际移民评估论坛”,并在2026年的会议上作出一个“关于进展的宣言”,并特别聚焦“采取特定的措施来加强国际移民的全球治理。”草案也提议从2020年开始设立一些区域性的论坛,会议周期也是四年一次。

ICTSD 报道。文章来自作者所在机构官方微信平台ICTSD-China,该平台发布最前沿和全面的全球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资讯,下方附有ICTSD-China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欢迎免费订阅。

 

话题:



0

推荐

成帅华

成帅华

22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执行董事、2015耶鲁世界学者、2007亚洲青年领袖,2005英国志奋领学者。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亚洲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研究前沿杂志客座编辑。曾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职,先后在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就读。

文章